【智策】我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

发布时间:2025-04-29 11:34 信息来源:启真阁 编辑:admin 审核:admin 浏览:29
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,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。我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一直领跑全国,头部领军企业影响力大、智能制造企业引领力强、创新发展企业驱动力足。然而,我省仍需将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,在突破被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和赋能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。卢志朋等深入调研了我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,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。

1我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问题短板

(一)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均衡

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,全国649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上市企业市值总额4.85万亿元,平均市值75亿元,超八成企业市值在100亿元以下,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。其中,江苏、上海、北京总市值位列前三,分别为8246亿元、上海6910亿元和北京5881亿元,高于我省5714亿元的总市值。此外,各省市“小巨人”企业获VC/PE投资比重差异较大,北京占比最高,达到48.7%,其次是上海(35.9%)和广东(32.3%),我省仅为20.6%,低于全国24.2%的平均水平。

从企业成长年限来看,全国“小巨人”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6年,成立年限在10年及以上企业占比达到80.3%。其中,我省“小巨人”企业成立年限10年以上占比达到84.3%,平均成立年限为18年,要高于江苏(78.4%、17年)、山东(77.3%、16年);相比之下,广东、北京“小巨人”企业平均成立年限更短,均为14年,成立年限10年以上占比在70%以下。

(二)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

从企业研发看,我省“小巨人”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比均值为6.77%,落后于广东(9.59%)、上海(9.35%)、江苏(6.95%),尚有部分企业未建立完整的企业研发机构,导致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短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,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。

从产学研合作看,我省超过九成的“小巨人”企业都不看好产学研合作项目,也没有进行相关投入,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缓慢,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。比如,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一家公司,曾与某高校合作了三个产学研项目,但都未产生预期成效,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。

从数字化转型看,我省部分“小巨人”企业没有雄厚的科研资金和研发团队进行数智改造,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大量成本投入导致他们望而却步;不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逐步推进的,相关系统和设备添置缺乏长远的专业规划,数字化系统之间兼容性不强,导致数字化转型赋能科技创新成效不尽如人意。

(三)“小巨人”企业国际布局短板凸显

从专利视角看,对比其他省市,我省“小巨人”企业海外布局不足,仅15.7%的“小巨人”企业申请有PCT专利,共计290件,落后于广东(1311件)、江苏(477件)、上海(335件)、北京(334件)。

从国际化渠道看,86%被调研的“小巨人”企业表示有强烈的国际化发展需求,71%的企业制定了国际化计划,但大部分企业只能依赖国内跨境电商平台,缺乏借助国外电商平台、委托外贸公司等其他出海方式的渠道。

从知识产权视角看,调研的“小巨人”企业经营者表示其对国际市场中贸易法律、反倾销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相对陌生,缺乏高质量知识产权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,遭受知识产权被诉的风险大、案例多、涉及金额巨大,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,一旦败诉,赔付成本对企业造成重大打击。

2我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

(一)完善培育扶持政策,全周期全链条优化营商环境

一是扩充政策“锦囊库”,加强专项政策支持力度。制定出台“专精特新”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,如推行“小巨人”企业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阶段性减免政策;激发企业创新活力,在技术创新、质量提升、集群发展等方面给予更精准的支持,推动其进军工业设计、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。

二是注入有效“资金流”,提供企业发展资金保障。围绕企业技术补贴、贷款贴息等设立专项资金,优先将“小巨人”企业新增投资项目纳入我省项目支持盘子;扩大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和范围,发展以知识产权为主的科技资源质押贷款,广泛支持融资租赁发展,降低企业资金需求压力。

三是拓展企业“朋友圈”,建立主体培育储备机制。建立并完善分类分级、动态管理的企业梯次培育库,筛选一批有潜力的准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中小企业;定期收集企业发展需求及所遇问题,为入库企业提供“点对点”帮扶,推动企业实现向高成长、创新型、科技型、专精特新、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。

(二)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

一是深耕产学研深融合,加强企业研发与应用对接。支持“小巨人”企业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、重点企业研究院,全方位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联合体;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,引导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智能化升级。

二是攻克焦点堵点难点,完善全产业链协同机制。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,促进“小巨人”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;支持“小巨人”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问题导向型、任务驱动型的创新联合体“揭榜攻关”,在“尖兵”“领雁”项目中攻克堵点难点,提升和掌握产业链话语权。

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引领数字化改造。聚焦细分行业,鼓励龙头企业或第三方工业服务平台企业牵头,构建数字化平台,开展“全链条”数字化改造,鼓励企业上云;设立技术转移基金,鼓励龙头企业将其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向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转移和共享,并组织专业数字化转型培训,邀请龙头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提供实战经验的分享。

(三)发挥要素集聚优势,构建特色产业生态

一是开辟“小巨人”企业柔性引才路径。深度推动产教融合,强化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对接,引导高职院校加大专业人才的招生、培养力度,探索建立院校与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;建立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,发放新引进企业人才特殊津贴,在高层次人才认定方面给予支持。

二是加强全周期专业服务供给。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提供合规保护和维权援助服务,统筹提升企业商标储备、专利布局、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和能力;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发特色信贷产品,突出对重大平台、重大项目及各类试点示范的支持,提高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。

三是发挥平台载体赋能效用。完善产科研配套信息共享平台,适度流通市场、技术、人才等信息,推动联合开展技术攻关,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;积极推动我省自贸试验区、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成为“小巨人”企业的专业化交流交易载体,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。

(四)提升资源配置水平,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

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化开放平台的赋能作用。设置专精特新展区,将我省现有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、浙江自贸试验区、“义新欧”等开放平台打造成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专业化交流交易载体,为企业送政策、送管理、送技术,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化发展。

二是加快推进“小巨人”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。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链“小巨人”企业通过独资、并购、合资、参股等各种方式到海外设立、并购研发机构,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。改革创新引领基金投资方式,通过“走出去”引人才、买公司,再“带回来”好项目、好技术,拓展国外市场。

三是建立健全国际化风险管理机制。引导“小巨人”企业制定国际化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,设立风险管理团队,建立风险识别、评估和控制机制,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;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措施,提升企业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,加强与国际安全标准的对接,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信任度和竞争力。